
國慶的演變 歷年典禮大回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慶日,而近年來不時會出現國慶日越來越沒氣氛的聲音或報導出現,包括前總統馬英九也曾公開表示國慶日沒有氣氛,且自蔡英文上任後,多次在視覺設計或舞臺布置上,都被質疑刻意淡化「中華民國」的意象,讓中華民國國旗和國名在國慶日「被消失」。
而過去的國慶日又是如何慶祝的?國慶日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越來越沒有「舉國同歡」的氣氛呢?讓我們從過去的影片感受當時國慶日的氣氛!
●民國五O年代●
當時的國慶日仍然是幾乎每年舉辦閱兵,且可以看到無論是總統府周邊,或是其他市區道路,都布置著滿滿的國旗和雙十符號,營造出濃濃的國慶氛圍,影片中也可以看到當時國慶日還有相當多與會的中外貴賓,周圍更是擠滿了許多前去現場觀禮的民眾。



●民國六O年代●
六O年代的國慶日,除了閱兵之外,也可以看到當時的遊行和花車,當時遊行仍會出現眾人高舉國父遺像和蔣公肖像的畫面,除此之外,當時街頭也會有許多表演,包括踩高蹺、舞龍舞獅...等等,讓一般民眾也能近距離欣賞。另外,當時典禮中也會安排多人的大型排字,排出國旗、蔣公肖像或文字等,讓場面相當壯觀。





●民國七O年代●
時序進入蔣經國時代,國慶日場面還是相當浩大,當時總統府周邊觀禮人數還是相當多,幾乎可以說是擠滿了會場,而當時在唱國歌時還會鳴放廿一響禮炮,營造隆重的氣氛,典禮最後還可以看到由總統蔣經國帶領在場所有人呼喊口號,包括「反攻復國勝利」、「三民主義萬歲」等,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國家社會的情況。



●民國八O年代●
民國八十年的國慶,是最後一次傳統式、大規模閱兵大典,而當時的國慶布置也可以看到總統府前雖仍有著巨幅國旗和國父遺像、唱國歌時同樣鳴放廿一響禮炮,但觀禮臺搭建和其他布置已經稍較先前的精簡,也可以看到大陸國土或反攻等元素已經不像將經國時代那樣的呈現。



●民國九O年代●
九O年代的國慶典禮,總統府前的巨幅國旗或國父遺像,以及多人排字(圖)的壯觀場面都已經消失,主舞臺的樣式也與過去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而在大規模兵閱兵走入歷史後,國軍已經改成以「表演」的形式出現在國慶典禮,另外也加入了多元的元素,如在樂儀隊展演中融合原住民音樂等。



●民國一OO年以後●
民國一百年國慶日,除了總統府前的布置除了國旗、國父遺像和雙十標誌再次出現之外,當時為了擴大慶祝,更是讓已經消失的排字表演又再次重現,且國軍也以「國防展 演」的方式,進行非傳統式閱兵,大會也邀請到許多不同的團體進行表演,讓國慶典禮變得更加多元。
而到了近幾年,無論是國旗或國家的元素逐漸淡化,但典禮中不斷的加入各式各樣的表演,以及多樣化的花車遊行,讓大會的內容不再單調或單一,也使得國慶典禮更像綜合節目展演,而不像傳統的以國家為中心。




